发布时间:2016-05-05 17:26:56编辑发布:一网天行APP小程序软件开发公司
纸张不死,它只是慢慢凋零……
八零前的人对纸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,我自己也一样,但我必须要硬下心肠说:属于纸的文化时代已经过去,我们已经来到了屏的世界;纸才是内容的牢笼,是媒体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世界的拦路虎!
拥抱未来的媒体人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与纸张一刀两断。
这是一段注定会招骂的话,让我们抛开感情因素去分析一下:
1、 所有的媒体都愿意说“内容为王”这句话,但真的能做到吗?因为纸,你需要考虑篇幅、发行周期;因为纸,每一期你都面临着库存与经营风险;因为纸,你连文字上犯个错都没的改,每一期都成为“遗憾的艺术”。在纸张的限制下,你有多少内容发挥的空间呢?
2、 你能照顾到多少读者?纸质媒体必然要考虑兴趣均衡性的问题,你很难做到单一读者对每一篇文章都满意,在互联网的世界里,读者可以通过筛选订阅选取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内容,但纸所能传递的只是共性的信息。
3、 思想导向的“去中心化”:在移动互联与社交网络的时代,曾经大一统的“主流文化”逐渐被兴趣导向的“圈子文化”所取代,用户更愿意去接收圈子信息并与之互动,纸质时代精英式的、灌输式的媒体思路在用户那里成了“干我P事”。
需要看到,当前的所谓报纸、杂志、网媒、新媒体、自媒体的划分,其实都是纸质时代的遗迹。
其实,什么是新又什么是旧?如果我们回归媒体“传播信息的媒介”属性,新旧概念是不存在的。在移动互联网思维下,媒体的智慧隐藏在两个词里——“兴趣”和“话题”。你所需要做的,只是分析自己关注的兴趣群体习惯于什么样的媒介形式,通过迎合或掀起话题去达到信息最大化传播的目的。不同的媒介形式适于不同的群体,仅此而已。
但是,打破媒体界限在当前至少还只是个美好的愿望,当媒体人在新的技术形态前虚弱的呼喊“内容为王”时,许多IT人也打出了“技术为王”的旗号。难道说不是吗?基于大数据分析与UGC聚合的媒体形式在近年来脱颖而出,远的如Zaker,近的如今日头条。但我们认为,这个观点也是有局限的。
因为技术固然满足了我们的欲望,加快了内容传播的速度,但它并不是“欲望”与“内容”本身。
事实上,信息越丰富、内容越庞杂,反而越需要专业人员的分类、整理、规范与引导,内容组织、加工的职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会强化,不会消失。技术无生命,内容有灵魂,编辑态度、内容主张与思维导向都需要专业的人员与团队去实现,但它需要换一个形式、换一个角色定位。
变成什么样呢?我们发现,在屏阅读思维中,人们更乐于接受平等而人性化的文字,就好像聊天一样轻松而娓娓道来;人们希望写作者的面貌越清晰越好,而不是板着脸说:“我是来教育你的”;人们更愿意交流与表达,而不是被动的接收;人们快速地关注话题、追逐话题、遗忘话题;人们了解自己的兴趣,并找到兴趣的归属地。
那么在这个定义之下,移动互联网情景下的内容提供者更像一个主持人的角色,它服务于特定兴趣人群,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掀起话题、发酵话题,并将话题成果凝聚为各类媒体形态进行输出。
我一直不赞同编辑“产品经理化”的观点,因为产品经理是营销导向的,它的工作全程为经营指标服务;但主持人角色则不同,它率先关注的是,是否为服务的人群创造了价值,获得持续的用户而形成粘度,经营指标只是结果,而不可以贯穿工作始终,这大概也是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吧。
阿里从当年的“七剑下天山”分拆成“25个事业部”,分拆是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完成协作,另一方面对于现在的阿里而言,事业的确需
在一个瘸腿的社区,你通过“兴趣”聚集了人群,你掀起“话题”吸引了读者,但阅读体验的落伍,及时互动与沟通的缺乏,粘不住用
网络视频自诞生以来,就成为一个竞争白热化的领域。从早期的用户、流量和带宽之争、到后来的版权口水战、再到版权资源的抢购潮
互联网金融如今处在高速发展时期,但是政策的风险,与传统金融势力的博弈,让这个新兴的颠覆式行业也存在着隐忧。
在北京坐地铁是一种莫大的享受,风驰电掣又时间充裕,环顾四周,多不胜数的用户、终端设备、客户端,不禁让人惊叹近几年的时间
视频网站广义上是一个平台,类似于线下的电影院。人们进电影院看电影,但是电影院不生产电影。就像人们进入视频网站一样,视频
北京
济南
成都
西安